【農業創新】農村的社群經濟:楊文全與倆佰甲

社群經濟下,農產品價格是由價值認同所決定

當我們肯定賴青松的友善耕作方式和保有對他生活方式的嚮往,自然成為購買他的米的動機,因為我想要買一張門票,一張親近這樣生活型態的門票。

楊文全

受到賴青松發起穀東俱樂部,並且在十多年來成功實踐理想生活的影響,2012 年底楊文全大哥在宜蘭成立「倆佰甲」。

文全大哥與「倆百甲」新農育成平台(圖片攝自作者)

倆佰甲交織農村網絡

從剛開始只是自己想要租地耕作,到越來越多認同友善耕作、抑或渴望鄉村生活的人們想要投入其中,因而成立 「倆佰甲友善耕作平台」,協助新農民進場。

這些想要投入農業耕作的夥伴,儘管並非深溝在地人,並且不是(也不太可能成為)專業農民,但他們挾帶原有的都市專長,能夠為新的農村社會服務,通常被稱為 「半農半X生活者」

平台除了提供田地、當地住屋的承租和農耕技術支援外, 「以人為本的社群」 來形容倆佰甲組成的農友組織更為貼切。在新農友投入現場耕作的同時,田間共同學習、農民食堂共識、春耕和秋收大拜拜也成為匯聚農友與交流的時刻,形成互相依賴的系統、共同通訊平台。

倆百甲與小農、農村、都市交織關係圖(圖片攝自作者)

購買者社群

倆佰甲在生產上將大家連結在一起,但銷售靠大家。倆佰甲不是小農社群,更是個人化通路的社群。

當許多人好奇眾多友善耕作的小農群聚在深溝、宜蘭會不會造成同質性商品相互競爭時,文全大哥這麼回答。

由小農個體觸及的親朋好友與認同圈,成為小型購買者社群 。以青松大哥為例,透過《榖東米報》與消費者聯繫、預約訂購,甚至從線上走入線下活動,春天插秧、夏天收穫會有家長帶著孩子一同來到深溝協助農耕(就如同我也是因為參與援農日才知道深溝的)。

當都市和農村間產生農產品信任鴻溝時,購買者社群的出現讓問題有了解決可能性。

消費者透過實際接觸,了解耕作者樣貌,發展出無法轉移的生產消費間信賴關係,將之帶入農產品購買市場,形成傳統農村與既有通路未見的購買者社群。

倆佰甲以不同農友的個人品牌向外拓展,「各自購買者社群因著不同需求,彼此重疊交錯,形成更大的通路」。因此,在深溝村會看到越來越多與傳統文化不同的經營模式,例如賣菜又賣二手書的 小間書菜、提供小農友善食材的 美虹廚房,也吸引沖繩背包客棧品牌 月光莊 進駐社區。

慢島生活 — 一張接近理想生活的門票

慢島生活(圖片取自慢島生活粉絲專頁

形成深溝經濟社群後,文全大哥思考著要如何進一步形成多元化、跨地域的在地社群連結與合作,從而服務那群想要加入如同深溝生活方式的未來夥伴。 於是,文全大哥、青松大哥和深溝的夥伴們,在 2019 年成立 「慢島公司」 ,企圖走出深溝、走出務農,跨大參與的社群,慢島公司利用慢島通信、選務與實體活動,賣著各式各樣的門票,讓嚮往這種生活的朋友,就算離不開都市,也有機會接近深溝或是鄉村的生活型態,進而評估自身是否有參與的可能性。

本文為參與 2019 慢島生活論壇活動系列側記。 
刊登於慢島生活,〈【慢島論壇回顧-社群經濟1】探索城鄉多元面貌的可能〉,方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