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設計】策展幕後:情緒自覺互動式展覽Moody Hopping

一個關於疫情、關於學生情緒、關於公民能動性的情緒自覺互動式展覽。

展覽主視覺(視覺設計:龍之

曼谷情緒探索的午後

開啟展覽企劃的原因,非常單純。

參與 Faiyen Design Studio在曼谷 Ari-Pradipat 地區舉辦的 Mood Hopping,感受在 Cozy 的咖啡廳、喝著店家特製草莓冰沙混合著熱美式的情緒特調,藉由自由書寫「罪惡感」的負面情緒困擾,和自己充分對話,覺得很舒服。

情緒特調簡介、自由書寫小冊子、情緒特調

疫情與校園生活下的展覽再現

不論是面對疫情的生活失去控制感,又或是感受到身旁朋友受到情緒困擾的擔心,我默默地希望,在所有不可控的因素之中,我能夠嘗試做一些能掌握的行動…

回到台灣之後,很想要重現這樣的展覽體驗。

一方面,二月返台時,正是新冠肺炎防疫高峰。不論是口罩之亂,或是對歸國者的敵視,臺灣(至少台北和我的生活圈)瀰漫著對疫情的恐慌。根據展覽前期訪談,那些看似不受影響的大學生,也因為學校時程大變動、教學方式線上化、無法如既往和同學 hangout,又或是海外交換被迫停止返台、就業市場緊縮、畢業季求職,而感到孤單、憤怒、沮喪和焦慮。

另一方面,如同「微笑國度」泰國,在社會中很少提及與正視心理健康、情緒議題,台灣也是。

大學生涯裡,當看見身旁越來越多朋友,深陷在人生泥淖之中時,在一旁的我,儘管想關心或是安慰他們,每當想要伸出手、拍拍他的肩、跟他說「沒事的,我在這裡」;但說出這句話後,我依然在我的生活裡,他仍在他的世界中,感覺好慘忍。這些生活日常的種種,會讓我感到心慌、不知所措,甚至是罪惡。

最後,驅動我真的開始行動,是因為看見疫情和開學延後之下,學校後門的咖啡廳老闆臉書上分享,疫情下的店內日常。人們蜷曲在家中,害怕一出門後,吸入空氣中的病毒,又會是讓體內的恐慌因子蔓延到全身。

那時我想著,校園與宿舍環境並不存在個人領域,而校園外的咖啡廳就像是延伸的生態系一般,接住離鄉背井的學生,提供安心放鬆、不被打擾的場域。萬一這些(有理念的)店家,在疫情中撐不下去了,那我該去哪裡待著?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透過台大交流版的策展招募貼文,讓展覽從一個人、一個概念,經過兩個月的孵化,成為了五間學校、數十位同學、橫跨網路測驗系統FacebookInstagram 的互動式展覽呈現。

非群聚的參與式展覽體驗

在新冠肺炎之下,建立大學生負面情緒自覺系統,期待往後遭遇負面情緒,也能夠採用「覺察、探索、支持」的流程,有效面對負面情緒。

延伸大學學區的社會安全網至周遭店家,重塑人與空間的連結。

展覽概念

覺察:線上情緒測驗

線上情緒測驗系統(內容製作:洪郁雯蔡雅立;系統製作:Nissen 一手包辦前後端)

透過前期展覽目標受眾訪談,驗證新冠肺炎疫情下學生的負向情緒困擾,聚焦於生氣、沮喪、焦慮、孤單四種負向情緒。
爬梳情緒相關文獻[¹],列出負向情緒的認知,並以 6 分制情緒覺察測驗,4 種情緒描述各 4 題,由參與者自我評分符合程度。
測驗結果呈現近期負向情緒總分,並與前測 31人 相較,呈現負向情緒低、中偏低、中、偏高的分類;並且,由於情緒的不可分割性,和避免直接使用「生氣」、「沮喪」等強烈情緒字眼造成參與者的防衛機制;使用兩種情緒綜合為抽象、可辨識的負向情緒代表物,盡可能呈現與同理參與者情緒樣貌。

探索:線下探索書寫(5/30(六)釋出 Instagram 互動版)

情緒探索書寫(內容製作:張鈺生蕭仲恩;設計執行:龍之

將承上情緒覺察測驗結果,涵括代表物與特定情緒探索地圖,引導參與者到合作場域(包含咖啡廳、餐酒館、圖書館),進行情緒探索。

參與者在舒適的場域中,透過藝術治療將情緒具像化。創作過程搭配自由書寫,觸及參與者埋藏潛意識的情緒與想法,重新覺察畫作與自身的連結性,回歸自我核心價值。

同時,展覽串連台大、師大、台科大、國北教大學區周遭的14間店家,針對特定情緒製作特調,將抽象的情緒以味覺具象化,並且聊聊他們對於負向情緒的看法。藉由融入情緒自覺練習的系統,讓原本在學區內的咖啡廳、餐酒館、圖書館,除了學業工具性功能外,更能夠作為情緒覺察、喘息的場域,並且有機會成為學生在校園外,社會支持網絡的一環。

支持:社群普同感

情緒探索文宣背面內容,包含同理該情緒的文字、疫情的安心文宣,並附上近一步相關諮商團體資訊(校園心輔中心、台北市衛生所等)。

同時,藉由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社群媒體,邀請大家分享代表物的塗鴉,或是透過按不同表情符號,得到對應的情緒分類人數。

Instagram 限時動態行銷(行銷策劃:王賢慈;行銷執行:陳彥如

整個策展的過程中,不停地和諮商師、心輔系、心理系、諮商系同學討論到普同感的重要性,也就是如何讓單一個人,覺得自己的負向情緒狀態,不是僅有自己有,其他人也有,所以不用太擔心,可以和別人聊聊。

過程中的反覆修正

其實大家都沒那麼在乎別人是否成功、失敗、要不要做,大家會在空閒的時候,樂見其成,但轉眼繼續煩惱自己的煩惱。所以你現在只要問,你現在做的事情有沒有解決內在自己內心的問題就好了。

策展的過程中,除了不同環節內容製作、設計、系統工程溝通外,也要與泰國設計工作室、創意經濟處、台灣合作場域與贊助接洽,非常具有挑戰性,但也充滿了跨領域合作的思維衝突,和學生作為主要策展人的代表性質疑。

然而,我始終將這次的參與式展覽定位為回應疫情和社會議題的公民行動展覽,即便我完全知道作為全職學生的我們,可能會漏洞百出;但,我更想做的事情,是讓參與或是一旁觀看的人反思「這些大學生都可以了,我為什麼不行?我是不是也能做些什麼?」

如同口罩地圖和 NTU 大逃殺一樣,只要有一個人願意不求回報地投入資源、展開行動,同時表現自己也是值得為他人所信任,將進而支持越來越多人參與和鼓勵,形成強韌社會連結的網絡,支持每件好的事情發生。

展覽參與步驟(設計師:龍之

最後的感謝名單

感謝當把展覽帶回台灣的概念在腦中盤旋時,Faiyen Design Studio的 Tui Muek,二話不說直接打視訊給我,和我盤點了展覽在台灣與在疫情下發生的可能性。

也很高興,在臺大領導學程擔任打工仔的我,跟慈憶和黃奕嘉提展覽構想時,獲得極大的肯定與支持,更因此牽線到我們展覽的諮商顧問 — — 蔡宛庭諮商心理師。

透過 NTU 交流版,找到洪郁雯、蔡雅立,以修過大二心理測驗之姿,挑戰情緒測驗;找到張鈺生和蕭仲恩 ,以自由書寫為發想,設計出藝術治療的情緒探索書寫冊;找到陳家莉以工商組專業顧問展覽;也透過天大地大台科大找到 龍龍之作為首席設計師和明希作為行銷策略規劃的發想;還有透過各種人際網絡的 Jubie 作為展覽的整體諮商輔導中流砥柱;最後,身旁越來越多朋友跳進來,包含陳彥如的場域接洽和未來的媒體曝光,林以琳翻譯企劃書與協助國際授權,朱珮瑄撰寫情緒代表物讓人共感的描述,陳宜楷協助內容編輯,還有雲和街的室友們:陳欣彤、Suiyi Ho 擔任平面和體驗設計顧問、王詠琪擔任救火平面設計師和JudyLee救援未來會誕生的網頁;以及重要的首席工程師葉妮姍,協助系統建立和測驗網頁前後端一起包。

感謝這一路上,大家的協助,領導學程和知名善心人士自掏腰包贊助,以及所有在這過程中,協助初步使用者訪談、填寫情緒測驗(google 表單版)、測試系統、測試情緒探索使用體驗、協助企劃書翻譯和摺紙文宣的所有人,包含黃友人、楊書菡、翁瑞妤、劉秉燁、 陳紀曲、楊桂淳、呂冠樺、姜蘊玲、 葉芳如、邱立軒、蔡孟璇、張喬閔、蔡采吟、陳羿霖、何昀、張文滔、余佩芳、劉亞綸、林采瑩、林珊如、蔡昀珊、李尹蓉、王冠筑、相宇欣、鄭泊聲、吳宏羿…還有太多人。

💡Moody Hopping由雖然媽媽說那裡太危險工作室統籌規劃,台大、師大、台科大、國北教大、輔大學生協力製作
💡原始版權歸屬於泰國曼谷Faiyen Design Studio團隊
💡感謝泰國創意經濟處Creative Economy AgencyBangkok Design Week協助策展概念國際授權
💡感謝臺大領導學程特別贊助

參考資源

  1. 抑鬱、焦慮和壓力量表DASS-21(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s-21,簡稱DASS-21),問卷寶庫。http://bigdataquestionnaire.blogspot.com/2019/03/dass-21depression-anxiety-stress-scales.html
  2. 狀態-特質焦慮量表(The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簡稱STAI量表),問卷寶庫。
    http://bigdataquestionnaire.blogspot.com/2019/04/state-trait-anxiety-inventory-stai.html
  3. 憂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簡稱CES-D量表),問卷寶庫。http://bigdataquestionnaire.blogspot.com/2019/03/depressivesymptoms-ces-d-center-fo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