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媒體推廣的觀察,以泰國為例——台泰設計自媒體經營心路歷程
因為大學時期一直是泰北服務學習社、學泰文之類的原因,去年 (2020) 去了第 3 次泰國,躬逢其盛參與了連續錯過兩年的曼谷設計週(Bangkok Design Week 2020),藉機認識了很多有趣的設計作品、設計師,便覺得是時候有機會把不同面向的設計案例引進台灣,於是創立「雖然媽媽說那裡太危險」的台灣泰國設計自媒體(https://www.facebook.com/itissaidtobedanger)。
(其中,也深受 2020 年參加金點設計評選研習實作營的影響,有興趣可以看這篇文章「【設計實作】開箱|第一屆金點設計評選研習實作營!」)
目錄
粉專定位
一直不特別把粉專定調為泰國感,是希望讀者是因為看到好設計,才發現「阿!是泰國設計的,太酷了吧!」的翻轉對於東南亞的一些印象;而不是剛開始就先入為主的「哦~是泰國喔!那來看看他們有什麼」的出發點。
經營內容
經營粉專設計相關的 10 個月以來,分享了 40 多個關於視覺、空間、產品的設計案例,許多引起台灣朋友熱烈的迴響;也與金點設計獎合作,把台灣的好設計以泰文方式推向泰國媒體。並且,系統性收集了泰國大約 200 間泰國設計工作室名單與相關案例,與辦了 2 場台灣泰國隔空講座。
對我而言,設計是能夠解決問題、或是將所關注議題傳播到更遠、吸引人參與其中的重要媒介。而我的角色,就是把泰國的好設計帶入台灣,創造更多元的設計環境;此外,也想發揮 “Taiwan Can Help, Design Can Help” 的精神,將台灣有趣的設計作品推向泰國,除了打開泰國對於台灣設計的想像(不會只覺得台灣設計界於中國和日本之間的風格),也希望帶給他們「社會的改變可以從民間設計撼動」的勇氣。
「這些設計也太酷了吧!」
「是來自泰國?我沒想過欸!」
「原來這也能設計!」
「我也想知道泰國是怎麼做OO的設計」
收到上述這些的回應,是我在農學院園藝所苦悶の研究生生活,能夠持續和泰國設計聯繫的動力。
經營策略
在台泰設計自媒體上,我的經營策略分成線上與線下兩種方式。
線上社群平台
- Facebook 粉絲專頁:主要引入泰國設計案例,翻譯成中文,並且善用分類的設計社團分享,增加該項設計作品分享打中核心讀者的機率。例如:Designer 設計人(自由交流)、字嗨(字體設計)、社群丼(如果是設計引起泰國社群大力討論的作品我才會分享)等。
- Instagram:用於挖掘泰國設計師,並且深入聯繫分享作品的授權。由於泰國設計師主要還是使用 Instagram 為自我行銷的平台,因此也會把在 Facebook 分享的內容,重貼在 Instagram 並標記設計師,增加泰國設計師看來的「國際」知名度,達到雙方互惠。
- Medium 專文報導:撰寫泰國設計作品的專文報導(但一直沒有更新)(汗顏)
- Notion:完整記錄 200 間泰國各類設計工作室、作品的檔案紀錄。(一直想要做成台東設計中心的設計產業資料庫,但尚未開發網頁功能、江郎才盡的 me)
近期會看到「雖然媽媽說那裡太危險」粉絲專頁,出現比較多的泰文為主的貼文,是因為年中被泰國百萬藝文媒體 a day 採訪,並預計 11 月會釋出我的專訪,因此為了有效導流未來的讀者,必須建置一些泰文內容。
至於台灣設計的泰國媒體推廣,我則是有一份自己整理與搜集的媒體清單,針對不同議題內容,寄信詢問投放。目前半年內有成功送出 4 份台灣設計文章到不同的泰國設計媒體(其餘還在翻譯和接洽中),當中包含成功拉攏百萬藝文媒體成為媒體合作夥伴與專訪。
線下陌生開發與合作
- 台泰設計交流論壇:回歸到泰國設計引入增加台灣設計多元性的初衷,在台大創新學院贊助下,舉辦了兩場台泰設計講座。
- 盡可能參與與國際、東南亞、設計、民間外間的活動,從中找出台灣泰國設計媒體可以幫上忙的地方!
執行過程與觀察
值得一提的是,我覺得我的泰文還是很破爛,基本上中翻泰文文章都要仰賴我的泰國好友來幫忙翻譯(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法律系/台大法研所畢業,尋求在台工作機會!),但是還是可以順利經營設計跨國的設計媒體,原因如下:
- 滾雪球的社群媒體追蹤清單:2020 年去完曼谷設計週之後,我就把設計週參展的所有設計公司、工作室、媒體協力單位,在臉書和 Instagram 中按追蹤。以第一批名單,來搜集這些設計單位推薦的設計作品,進而找到第 2、3 波設計師與作品。
- 善用翻譯工具:不用多說,就是 Chrome 右鍵的 Google 翻譯(可以適用於網頁型的內容),如果 Facebook 的話則需要使用翻譯年糕(但聽說今年因為 Facebook 翻譯年糕,不小心辱泰皇,所以該功能被 ban 掉)。基本上泰文翻英文,都非常準!
- 找到內容定位與外國媒體清單:在年初,當我想要往泰國推一些美美、潮潮的設計作品時,一直推不進大眾的藝文媒體;在更縝密地做過媒體競品分析之後,比較能找到符合對應媒體的寫作訣竅,以及因應泰國當地社會氛圍,推出會讓他們有共鳴的設計作品。此外,透過 Instagram 和 (肉搜)LinkedIn 和泰國媒體(或設計師)聊出感情,藉此透露出最新泰國設計趨勢、社會氛圍,與媒體對應的內容策略。
其他的一些觀察與提醒,如下方:
不同國家閱讀習慣差異
在台灣設計泰國推廣時,有趣的發現是,泰國網路受眾不比台灣喜歡閱讀文章型的貼文,也不太使用 Medium 或是 Claps 的功能,他們更習慣的是觀看圖片與文字並列的相簿類型貼文。所以過去嘗試寫過 2 篇發布在 Medium 的泰文文章全都失效,讓我知道接下來如果要往泰國市場推廣台灣設計案例,應該要調整為採用更高彩圖文的呈現方式;又或是必須將較長篇幅的內容,投放到平台本來就具有長篇幅內容的媒體,吸引既有受眾來閱讀。
泰國社群讀者的閱讀習慣
執行的中期,曾和台大領導學程的 mentor Tutor ABC 創辦人討論台泰設計自媒體的未來走向,除了需要盤點粉絲組成之外,也需要照出「爆紅的內容公式」,一方便提高每次撰文的時間效率,另一方便也可以有夠多的粉絲數吸引潛在的企業主或大型媒體來接洽媒體合作。
針對泰國社群媒體讀者,我還無法將設計內容在泰國社群媒體上擴散。因此我便分析內容相近的泰國設計自媒體,包含 art of(藝術設計)、ไอเดียบ้าน I Homehunt(家居設計)、The Metropolis(建築設計)、designism(設計概念),前三個設計媒體都是文字內容非常少,基本提及設計公司一兩句簡介;designism 才有完整的設計特色、設計概念解析。
雖然覺得 designism 的行文風格和我比較相近,但是在泰國設計社團裡面,會擴散和分享數多的文章,還是出自於前三者內容媒體,或是圖片搭配簡短一兩句說明、評論、發問的設計貼文。我內心有很多煎熬,因為想要把台灣好設計推廣到泰國,想要說明更多與台灣相關的設計背景和社會文化脈絡、設計概念,才會讓作品說明變得完整、非去脈絡化,但是這樣的文章真的在泰國社群中完全不吃香,我內心又無法割捨,打算先按照原本的風格與堅持(這我真的無法妥協)。
此外,在過程中,我一度調整社群貼文的圖面設計,變得比較有設計感、吸引潛在的設計人受眾;對於台灣設計案例推廣的泰文社群貼文呈現,也會一併附上中文的資訊,並且製作換頁的動畫放在 Instragram 上,為我主要面向泰國設計圈的平台。一方面讓台灣讀者可以知道內容他們有能力閱讀,並且幫忙按讚,另一方面,增加泰國觀眾點進觀看的動機(沒有人想要看一篇沒有 like 的內容)。
此外,分享 Potato 的 MV 設計時,藉著圖片模板搭配文字發文,讓泰國天團 Potato 主唱分享到他的粉絲專頁上,粉絲回應也非常好(因為看到圖片就知道是他們偶像的 MV 被推播到外語系,粉絲超高潮)!
內容媒體的永續經營與延續性
「雖然媽媽說那裡太危險」作為台灣與泰國設計雙語內容媒體,對我作為研究生的一人經營社群真的是有些吃不消,所以在需要去學校做實驗的三四月份,發文的頻率與數量非常不樂觀,也讓我的心很累。因為平均產出一篇中文的泰國案例貼文,我平均需要花 3–5 小時,1 小時的案例與設計公司資料收集、1.5 小時資料閱讀與整理、1 小時資料撰文、0.5 小時製圖、0.5 小時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架、0.5 小時搜尋有關的設計社團轉發。
我目前想到的解決方式,除了未來仍定期一週一刊之外,也已經將發文內容模組化,每篇貼文都需要包含:設計類型、標題、案例名稱、案例簡介(200 字)、案例特色、公司名、公司簡介(200 字:成立時間、創辦人、設計類型、重大獎項、重要設計案例)、hashtag(設計類型、作品名稱、設計公司名稱)。模組化後,只要填入對應的字數,應該可以再找資料上比較聚焦和有效率。
同時,也在認真思考有沒有可能成為訂閱制(如:PressPlay)的內容媒體。
針對台灣設計案例推廣,除了年度與設計研究院的合作之外,也在積極爭取成為泰國設計媒體 a day(綜合藝文設計)、Dsign Something(空間設計)的合作寫手,增加我產出內容的曝光管道與穩定度,同時在已知確認有讀者存在的情況下,比較能有持續創作的信心。
我認為這個內容媒體最有價值的地方,除了定期推出不錯的泰國設計案例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能夠建立起泰國設計的資料庫網站。根據期中報告的使用者訪談,對設計師、設計科系背景學生而言,透過 Google 搜尋引擎,能夠蒐集到的資料才是真的(暑假好好努力,目標十月我生日的時候,正式上線)。
設計產業需求
做了台灣和泰國設計推廣後,還是很想要精確瞭解我想像中的影響設計圈是什麼樣子。於是,便開始了第一場的粉專讀者訪談,以及後續將推出線上問卷與線下咖啡訪談。透過訪談,讓我感覺我做的東西其實真的算是有價值(一直不太肯定自己),因為台灣設計圈乃至於設計系學生,都急於作出具有特殊性的作品或是案例搜尋,不同語系如泰語的設計作品,對他們而言便是打開不同視野。此外,有系統的建立設計資料庫和網域、SEO 設定也是他們搜尋的關鍵要素。我期待自己最後一個月半的時間,加強網站資料庫的建立。
從台泰設計推廣媒體看台灣設計環境與社群風向
從去年 10 月經營粉專至今,我選擇案例的指標都是具有解決社會議題、喚起社會對特定議題關注的設計案,類型比例較多的是平面設計(含字體),其次才是空間設計和產品設計。台灣社群上的設計人都很買單,如果有投放到對應的設計社團,觸及和分享的表現都很好。我在粉專名稱或是圖面設計上,不會過度強調是泰國設計,而是用內容吸引觀眾。
我認為台灣社群讀者願意分享的原因,是因為這些案例具有特殊角度切入,不太是屬於視覺好看類型,因此分享案例的過程,會增加使用者在社群媒體上自我展現的社會資本(別人會覺得他很厲害、很有特殊觀點)。
並且,泰國比台灣有相對多的設計研究資源,國際觀也比台灣足夠,曼谷之於台北來說,也是一個國際化程度高、大型國際組織分部設立處,顯現在在設計公司內部成員組成比例,非設計工作室的設計公司都為有些許外國人,或是主理人絕大多數都是國外研究所學成歸國。此外,泰國也是發展中國家,不論是民主政治萌芽作為設藝術設計創作來源,或是都市發展、至少在空間設計中,會有比較多大型基地作為設計執行的選址。因此,在設計的格局、關注議題、切入角度,都可以比台灣多元。
但比較可惜的是,台灣目前較有規模的類型設計社團,只有字嗨(近 9 萬粉絲)、打設計擦邊球的社群丼(7 萬粉絲);其他像是設計人、空間設計相關社團,雖然有一定人數,但是裡面討論內容參差不齊,無法有效投放;而產品設計、社會設計、包裝設計等面向的社團,則是規模太小,也沒有跨國的設計比較社團。此外,蠻有趣的是,除了字嗨以外的社團,社員的參與度普遍低落,理應有把握在台灣會爆紅的案例,在這些社團裡的分享次數都超少,尤其是插畫藝術設計相關社團和從業人員,我發出一些有趣的插畫案例,基本上互動率都是平均以下的低落。
個人反思
泰文學習
在與泰國媒體接洽的過程中,學習很多泰文的書面用語,例如「เรียน คุณ +姓名」的用法,我也開始深入研究泰文的書信用語要怎麼使用。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應該是當我把中文文章寫完之後,交付給泰國同學一起英文解釋、泰文翻譯,發現我提供的用字建議是超乎他的能力所及,並且在校稿的時候,很多艱深的泰文詞彙,我都已經聽得懂,並且透過中泰對照,我的泰文應用能力好像又更上一層樓(笑)。
跨國媒體工作合作
從過程中,我真的體會到跨國媒體公關公司(例如:奧美)要將內容精准投放到不同國家媒體的困難性,除了要傳遞不同國家的內容,並且加以理解文化脈絡地編輯與翻譯,還要配合每個國家的民族、職場文化,還有各種假期。像是我就遇到四月中的泰國新年一週放假,以及新年後的第三波泰國新冠肺炎,各家公司業務停擺(原本泰國人的回信速度就已經夠慢了⋯⋯)。
台泰自媒體願景與台灣設計認識
同時,在執行過程中與前 Tutor ABC 創辦人的業師顧問後,我便開始迷惘自己做台泰設計推廣,到底只是因為我剛好有泰文能力、想要應用泰文讓語言變得有用?還是我有想要特別解決什麼問題?但是我的實際受眾又是誰?這些困惑,都一再阻撓我的專案進度,感覺好像我再怎麼推廣,但是都還是摸不到台泰實際交流的邊際,也沒有明確的願景。
最有趣和幸運的是,海廢圖鑑聯繫泰國最大藝文媒體 a day 的時候,a day 對我很有興趣,便跨國線上採訪關於粉專的緣起、設計挑選標準,最後還問到 “What’s Taiwan design identity?” 那一刻即便到現在的我,真的答不出來。
對於台灣設計或是藝文,我感覺到的是一直透過設計作品彰顯台灣不同於中國的身份認同和獨特性,但是台灣真的歷史文化都太淺薄,沒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能夠醞釀出具有台灣風味的設計特色。a day 也提出「5 個台灣設計」的線上企劃,希望由我提供台灣設計是什麼樣子的五項作品。非常棘手,並且觸及身份認同的題目。和台灣設計研究院討論過後,我們想要把台灣設計先著重在新台式美學以及議題設計的面向上。
但關於台灣的認同,我想真的是往後要持續做的功課,除了持續尋找台灣特色的設計作品之外,也想要在生活中找尋我眼中台灣的樣子。
職涯發展
經過這一學年的自媒體執行後,我其實有認真想過這會不會成為我未來的職涯發展方向,畢竟我還算蠻會操社群(台灣、議題導向、年輕受眾,符合以上特質的社群都還算熟悉;過往也有社團和學校學程的社群工作經驗),並且英文能力中等為基礎,再加上泰文的外語工具,可以推廣設計,乃至未來也可以接產品推廣、市場開發的工作。
但是在這過程中,發現其實當社群經營的壓力很大、生活品質低落,因為社群發文的數據非常及時,隨時都要關注目前的互動數、分享數和調整推廣策略,無時無刻都有要滑手機的必要,其實讓我變得蠻容易焦慮。此外,和設計研究院的合作夥伴有業務往來和彼此討論,觀察到行銷企劃的職缺市場雖然很大,但是潛在競爭者也很多,人人都可以當,需要有個人優勢,例如語言、特殊人際網路、或是外加行銷數據分析等技能。
以我未來一個園藝系碩士畢業生競爭相關市場,即便有很多外部經驗,但是沒有本科學歷的說服力、相關產業的人際網路(例如現在在設計圈裡面沒有認識誰),相較之下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相對的,如果我將在碩士學會到的研究能力,以及園藝系至少六年的學習領域持續深耕的話,比較有機會可成為農業領域的 KOL、甚至未來再度跨入設計產業來合作,都會比從行銷企劃爬到領導階級的途徑來得有效。此外,議題推廣的企劃與行銷能力,是我已經既有的能力,未來也可以應用在我深耕的農業領域。同時,我也在思考,除了泰文的語言優勢之外,我目前學習的法文、過往前往印度、研究非洲國際農業組織、農業科技的經驗,打開國際觀之餘,理應也能夠變現成為產業比較研究的個人強項。
對於台泰設計自媒體,還有很多未來的期盼。大概是出自於一種「台灣會泰文的人已經不多了,可以掌握設計和媒體工具的人應該更少,所以只有我可以」的使命感,想要在前進下一個職涯目標前,再繼續努力。也期待路上有大家的建議,或是直接下海參與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