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設計】圖書館可以在森林、也可以在澡堂!——台灣圖書館公共空間再設計
公共空間作為政府提供的公共財,讓城市裡的人在此相遇、成為人與人聯繫交往的節點,因而形成對於城市的認同感。但如何打造讓民眾免費休憩、放鬆的公共空間,一直是曼谷人積極討論的公共議題。
台灣對於公共空間的重視,彰顯在圖書館這樣常見的公共場域形式裡。這篇文章將分享兩間台灣圖書館的公共空間設計,提供閱讀環境之外,也成為人們聚集、交流的場所,並獲得國際建築大獎與金點設計獎。
在森林裡的全齡設計圖書館——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
屏東縣立圖書館原本是一座 30 多年的老圖書館,和台灣一般的圖書館一樣,是一棟白色、五層樓、方正規矩的老建築。
屏東作為台灣的最南端,不像是台北、高雄等大都市具有豐沛的文化和閱讀環境,因此屏東縣政府邀請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在保留舊有建築的情況下,透過建築與室內空間的設計,讓圖書館呈現新的樣貌,使民眾更願意進來閱讀。
「這是一座森林圖書館,在決定要蓋新的大廳時,推出去的範圍就是以這排樟樹為基準,過程中我們沒有砍任何一棵樹」,圖書館位在四萬坪的公園內,在既有的建築中,往外建黑色大型三角形的玻璃空間,成為新的入口與大廳,成功結合 50 年樟樹森林的生意盎然,和建築合為一體,讓人有置身於森林空間中的圖書館環境。
整座建築四層樓,拆除原有沈重的混凝土樓梯與欄杆,形成大量的挑高空間,寬廣而沒有壓迫感,取代而之的是大廳的旋轉樓梯,加強空間垂直性的視覺焦點,並引起讀者想要爬著樓梯盡情探索空間的慾望。
此外,建築團隊認為「一個好的閱讀空間,是一個能讓你分心的空間」,為了能讓讀者停留在館內,大面的落地窗讓陽光通透進室內透進來,與 700 多個座位面向森林,創造視覺的流動性,也讓人在閱讀時體驗多了欣賞戶外的樂趣,進而駐足在閱讀空間中。
最有趣的是,不同於一般圖書館以學生族群為主體,屏東縣圖書館設計概念中強調「這是一個 0 到 100 歲的民眾都能夠親近的圖書館」,一樓是樂齡族以及小朋友童書藏書為主的區域;二樓為一般借閱區,有豐富的館藏書籍和筆電座位。
三樓為青少年的空間,有漫畫、小說的藏書,並且設立階梯式樓中樓的投影空間,讓場域有更多元的應用。
四樓則是「屏東文學館」,蒐藏不同族群的在地文學,空間設計上使用 30 年以上的石板屋建材、華麗的木頭雕刻,呈現早期台灣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並且有草蓆鋪地,讓讀者拿起在地文學坐在這個具有在地文化的空間閱讀。
日式澡堂裡的閱讀空間——設計與美學交匯地的「不只是圖書館」
「不只是圖書館」的空間源自於日治時期松山菸草工廠的女員工澡堂,由推廣設計的主管單位台灣設計研究院邀請柏成設計、太研設計在古蹟改建的規範下,讓澡堂沒有釘敲捶打的情況下,成為具有現代感的閱讀空間。
「不只是圖書館」的設計靈感取自於日式公共澡堂,入口支付入場費,接著更衣、沐浴、泡澡,消去疲勞、帶來通體的舒暢感。因此,在空間營造上,進入圖書館前會先經過一個進門斜坡,空間的轉換也帶來閱讀心境上的沈靜。
轉個彎來到泡書區 (Book bath),為下沈、階梯式閱讀空間,擺放超過 1 萬本生活美學、設計和建築的書籍、雜誌。
泡書區的中島,像是走秀平台一般,展示著當期的重點書籍或是展覽品。
後方空間則是澡堂區 (Bathhouse),保留半圓形的澡池、牆壁的浴室花磚和窗戶。
大面積的對外窗使陽光透進,也讓讀者能享受如畫一般的窗外花園景緻。不足的光線則由天井的懸吊同心燈管補足,透過 100 多鋼絲懸吊的大型光圈照明,也讓燈具成為空間的藝術品。
圖書館連結的戶外空間是由「太研設計」所打造。原本是澡堂對外天井,如今種植百種植物,看似隨意的景觀設計,但是卻是巧妙搭配台灣原生種、外國特有樹種,精心佈置的景緻。
「我們正處於數位時代,不能否認紙本正在式微,我們希望能將這個空間透過跨領域的合作,進而產生更多的可能性,希望在各方面的知識能透過不同的方式向外傳遞」。
作為推廣設計的重要機構,台灣設計研究院打破對於圖書館空間,一定要安靜、有大張桌子、室內明亮的想像,以及透過設計藝文活動的舉辦,讓空間成為設計人與民眾相遇、相互交流的地方,才能夠「不只是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