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設計】疫情下,設計能做些什麼?—— 從個人與醫療拓展到社會的台灣防疫設計

疫情確實深刻地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但如何透過設計的力量和疫情共存?甚至不同領域的串連,創造出新的防疫解決方案,並且提升對於社會醫療系統的信任感。

今年五月初,台灣歷經了第二次的疫情爆發,面對兩個月以來近乎封城與遠距工作的新日常,台灣設計師設計出了防疫手套包、智慧防疫病房,乃至於回過頭重新設計規劃大家最常接觸的基層醫療體系。

防疫手套包

「疫情來臨後,觸摸東西變成一件需要很謹慎的事情」

小佳碧玉(Pieces of Jades)

從一般人的交流、與家人伴侶間的牽手,到設計師習慣以觸摸來探索世界,面對肉眼無法察覺的病毒,一切都受到限制。

設計手稿(圖片來源:小佳碧玉

單純的手套好像還不夠,那如果再搭配平時出門購物都會用到的提袋呢?佳佳百貨的實驗性生活品牌——小佳碧玉,在提袋外側設計單手穿脫手套。乍看之下有點滑稽,像是小叮噹的手套形狀,又像是媽媽廚房的布手套。帶著幽默感的設計,確實讓人會心一笑,卻也真實能藉由手套降低病毒接觸的傳染風險。

在設計上,改良過往手套需要另一隻手才能穿脫的特性,並使用回收寶特瓶作為紗線材質,可以輕微防水、也耐酒精消毒。而外層的手套,則可以在疫情過後成為提袋內的分隔袋。

「多了一層受到的保護,雖然不是直接解決疫情本身,但是在心裡,好像就少了一層與世界的隔閡一樣」

小佳碧玉(Pieces of Jades)

看似簡單的設計,其實是在日常生活中每個「接觸」的過程中,包含搭乘大樓電梯、在便利超商購物、打開公寓大門,增添了被保護的安心感。

獲得 2021 年金點設計獎設計標章的防疫手套包(圖片來源:小佳碧玉)

MAC ward

疫情除了限縮日常生活外,也考驗著國家醫療系統。面對歐美或是泰國,每天攀升的確診案例,但是卻沒有足夠的病房可以提供治療,48 小時內可組裝的智慧防疫病房 MAC Ward 成為解方。

MAC Ward 病房內部(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過往隔離病房建置繁複以及一體成形,面對各地攀升疫情,若要拆解並運輸到其他更需要醫療資源的地方,更不容易。

MAC Ward 智慧防疫病房具有模組化設計(Modular)、可隨時調整(Adaptable)、可功能轉換(Convertible)的三大特點。以快速輕便的抗菌材料,將病房的各部位設計模組化,可以快速拆卸、運輸。當有重大疫情或災難發生時,可以在醫院附近,甚至是停車場、體育館等空曠的地方,以 48 小時內組裝完畢,協助醫療人員的工作。同時,可以依照使用情境,讓一般病房,快速轉換成具有隔離、負壓、加護病房的功能。

MAC  Ward 結構(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病房內有紫外線自動清潔系統與阻隔病菌的可回收牆面材質(圖片來源:小智研發

在疫情的時空下,台灣設計研究院、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小智研發組成跨領域團隊,整合醫療、製造、設計,成為口罩之外的台灣隊。

獲得金點設計獎設計標章、日本 Good Design、德國 iF 的 MAC Ward(圖片來源:金點設計獎)

衛生所再設計

疫情下大量醫療需求攀升,但仍須回過頭來基層醫療體系。有好的設計與規劃,才有機會提升人們對於醫療系統的信心,以及促進醫療人員的工作效率,有效面對未來變化莫測的疫情與醫療需求。

說到家裡附近的社區衛生所,相信不論是在泰國或是台灣,對於民眾都有一種環境陰暗、年久失修、不想要久待的既定印象。

改造前後(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今年在台灣,以兩間衛生所為起點,政府導入服務設計研究的概念,改變過去衛生所內琳琅滿目的衛教資訊,以及雖然有大量的指示資訊,但仍需仰賴人力指引。透過衛生所改造計畫,將資訊重新設計,並且讓空間可以因應不同季節(例如:流感季)機動性調整。

如今,運用統一的字體與專屬 icon 作為標誌(整合性的視覺系統 visual identity),再以高度將不同類型標誌(指示牌)分層級,其餘的衛教資訊則投放在電視牆上。此外,為了因應季節性的衛生所人潮,以懸掛式的指標,提升空間利用機動性(例如早上作為診療室的空間,只要更換診間指標,就可以轉換為下午的衛教教室)。

指標系統與動線引導(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空間整體搭配暖白色牆面,將空間大量留白降低視覺負擔,並且可以消除看病前的不安緊張情緒;動線規劃上,以大地色系地板區分出等候區、診間、衛教室、諮詢室的空間配置。

改造前後(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在既有的空間下,重新設計衛生所的空間規劃、視覺動線。並且藉由具體執行與操作指南,將陸續推廣到台灣其他衛生所。設計不僅是空間或是產品的包裝,更是提供使用者舒適整體感受的解決方法。「不管哪個世代的民眾,都可以很自在、很舒服地在這裡接受到服務」衛生所醫生說。

2021 獲得年度設計獎社會設計特別獎的衛生所再設計(圖片來源:金點設計獎)

疫情固然是長期抗戰,對此不光是個人做好基礎的防護,透過跨領域的合作產出與設計的導入,期盼能帶給面對疫情當下的人希望,也緊扣著台灣深信「Taiwan can help, and Design can help」的自我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