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設計】永恆之丘——台灣殯葬空間重新設計生者與死者的關係、思考生命永恆的意義 

死亡是每個人都會必經的過程。作為被遺留在世間的生者,每年清明節前往墓園、納骨塔祭拜、弔念逝去的親友,我們更透過這個過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因此,祭祀空間成為串連生者與死者的媒介,如何設計這個場域的互動,也將形塑生者的生命觀。

在台灣土地有限以及文化觀念改變的情況下,現代化殯葬空間由傳統墓園轉為納骨塔,雖然能提供親友更便利的祭祀空間,但是這類型的公共建築經常會被貼上陰森、不吉利的標籤,進而成為鄰避設施。於是,當新竹市政府要興建新的納骨塔時,所需考量的不僅是塔位不足的問題,而是如何讓殯葬空間也能夠提供公共服務的價值,並且讓民眾不再畏懼、甚至願意親近,成為設計上的重要課題。

獲得 2022 年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德國紅點設計獎的納骨塔空間「永恆之丘」(圖片來源:Golden Pin Design Award

因此,十彥建築事務所 (Yen Partnership Architects) 的林彥穎和德國 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 林友寒兩位建築師共同打造位在大坪頂生命紀念公園 (Da Ping Ding Columbarium, Hsin Chu City) 的納骨塔空間——永恆之丘 (Enternal hill)。樸實的建築兼具功能性與莊嚴、美感,與其所在樹木蓊鬱的公共開放園區,讓大眾重新定義生命紀念公園的意象,開啟逝者空間可親可近的公共討論,甚至獲得金點設計獎年度設計獎和德國紅點設計獎的認可。

永恆之丘為地上五層樓的建築,二樓為服務空間、祭祀空間和神主牌位區,其餘樓層皆為納骨櫃位。整座建築設計,沒有主要的樑柱,使得空間通透、零死角,不同於一般彬髒空間的封閉幽暗。在三到五層樓使用清水模 (fair-faced concrete)  作為主要建材和立面結構,呈現出些微氣泡、顆粒殘留的自然樸實質感。

建築室內結構(圖片來源:十彥建築事務所
納骨櫃位(圖片來源:十彥建築事務所

中庭則有由塔中央天井透下來的光線,不但能夠減少照明的耗能,也能維持室內的明亮,一掃傳統納骨塔的幽暗形象。此外,天井結合各層向外傾斜的牆面與觀海窗,引入新竹自然風。林彥穎認為「雖然空氣是最為抽象的無形元素,但『風』卻是新竹予人最強烈的感受,因此採開放式的建築形貌,讓沒有窗、沒有阻擋的穿透性表現,將自然帶入建築裡」,不用設置空調、達到節能減碳的功能。

在外觀上,永恆之丘的樓層設計,由上向下收斂、卻層層堆疊,向外傾斜的牆面留給半戶外外廊道的空間,整體建築呈現蓮花綻放的肅穆莊嚴姿態,建築師林友寒說到「斜牆像是山坡一般,光線也可以沿牆灑落,帶給人彷彿被庇護般的安全感」。

同時,位在視野遼闊山頂的永恆之丘,除了可以遠眺新竹的海岸之外,建築也在栽種大量台灣原生種樹木的生命紀念公園裡,走進園區內就像是進入森林公園一般,在自然的懷抱下,讓人能沉澱心靈、與自己對話。

永恆之丘與大坪頂生命紀念公園(圖片來源:十彥建築事務所

作為一個殯葬空間,永恆之丘的建築上去除任何宗教元素,讓各種種族、信仰的人都有機會使用,或是走入其中。此外,更打破一般民種對於納骨塔空間使用的想像,除了祭祀與追思之外,還曾舉辦燈光展,讓天井落下的天光和地面的人造燈具相互呼應,共同表達對於往生者的思念,並在展覽中邀請舞團開場表演,使得嚴肅沈重的殯葬空間增加了生氣,向一般民眾展示其作為可親近公共空間的價值。在社群媒體上,甚至有新人在這裡拍攝婚紗照,呈現生命喜悅與追思的對比,也正因此彰顯生命永恆的意義。

聲光藝術家姚仲涵 2022 年在永恆之丘的淺池區進行《光噪44-此曾在》的燈光秀與開幕舞蹈表演(圖片來源:十彥建築事務所前新竹市市長臉書粉絲專頁

建築師林友寒強調「人們需要用正面的方式來思考死亡,才能繼續往前走,我希望在『永恆之丘』裡的人們,沒有恐懼,而是能夠感受到希望、感受到被庇護著,而有了面對未來的信心」,永恆之丘作為紀念死者的空間,建築設計上將肅穆的納骨塔增加了公共性與美感,讓祭祀者或是其他生者,不論是想找地方靜下來沈澱,又或是追思逝去的親友,都能願意前來這個樸實靜謐卻又明亮開闊的空間裡,踩著步伐、思考生命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