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主導權重回孩子手中的教室設計——我的秘密基地

教室裡的主角是誰?透過教室的空間再造,讓學習的主導權重新回到課堂的孩子手中。

如何透過校園再設計,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孩子的自我探索與創意能力、提升同儕之間的交流?去年 (2020) 由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Co. 設計的朱拉隆功大學建築系圖書館,重新定義數位時代的校園圖書館功能,以建築系學生的使用者為核心,創造出產生同儕互動的空間,並獲得英國建築設計獎 Blueprint Awards 2020,以及入圍台灣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由 Imaginery Objects 重新設計曼谷大學室內空間,透過增加空間的功能性與通透性,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交流;以及由 2018 年 Degree Shows 的空間設計得主 Dolathep Chetty 以啟發孩童好奇心為主,強調安全探索 (Safe Explorer) 的 TOSTEM Classroom 幼稚園設計。

那在現有教育制度下的國中小、高中校園空間設計呢?

台灣有 98% 的國小為公立國小,負責新北市北港國小教室改造計畫的洪浩鈞與其他 8 間國高中的校園再造,讓空間「是教室,也是創意舞台」。藉由重新設計校園環境,也重新設計了學生的學習歷程。從 2019 年由教育部、台灣設計研究院合力推動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讓設計團隊走入台灣的國高中小、讓美感教育從孩子的日常生活開始。

北港國小,不是為在首都台北,而是在公車下站後,需要走一段小坡的新北市汐止區。當設計團隊——共序工事建築設計事務所,初次抵達學校場勘時,看到教室內特殊的隔間,但因堆放教具雜物而顯得陰暗,他們感覺這個空間應有孩子玩樂、甚至展演的可能性,想起小時候拉著兩著椅子、蓋上小毯子、邀請朋友進來秘密基地的感覺。

共序工事設計團隊(圖片來源:學美美學 Facebook)
北港國小教室改造前後(圖片來源:共序工事 Facebook)

洪浩鈞帶著共序工事的設計團隊,以「孩子的秘密基地」為核心,從隔間開始,打開原有的窗戶配置,使得隔間和教學空間得以串連,加上新的燈光設備,讓昏暗沈悶的隔間,成為孩子的展演空間。並將隔間陳放的教具,以動物象形文字裝飾的移動式櫃子收納,可以和課桌椅搭配成因應不同課堂需求的教學環境。此外,打破屬於老師的黑板,將原本黑板的牆面以磁性漆打底成為整面、無邊際的黑板牆,搖身成學生下課就就想要到黑板塗鴉的畫布。有趣的是,藉此拉近孩子與老師的距離,重新把象徵權威的黑板與教育主導權,交還給學生,小朋友更因此不再害怕上台回答問題,更獲得 2020 年金點設計獎最佳設計獎 (GPDA 2020 BEST Design)。

北港國小教室改造前後(圖片來源:共序工事 Facebook)

不論是在台灣或是泰國,在學校科層組織文化與政府規範限制下,大多被要求以快速解決的效率主義與殺價文化所把持,校園環境是低價而非理想的設計產物,哪裡有缺就補哪裡。反映到學生身上的則是追求快速成效、成績至上的教育氛圍,限制了孩子的想像力、創意與美感。

在台灣,由政府推動的「校園美感實踐計畫」,將設計引入校園,當整體校園環境被好好地規劃與整理,那便能展現功能性與美感,甚至是建立起美學的通用準則,拓展至除了 2019 年計劃的 9 間學校以外的整體教育環境,「校園美感實踐計畫」並榮獲 2020 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 的榮耀。

校園美感實踐指南的校園空間型態盤點(圖片來源:學美美學實踐指南)
共序工事設計團隊到北港國小進行教室使用說明會(圖片來源:共序工事 Facebook)

「學習是無拘無束的,當上課不再僅限於面對黑板的那道牆面,學生會更加自由、更知道自己要什麼」

共序工事・洪浩鈞主理人

共序工事的洪浩鈞透過國小教室的再設計,翻轉現有的教育模式。校園美感設計計畫,更希望將環境設計與設計思考兩個面向引入校園,讓學生養成美感之外,更是讓校園回到教育與學生本體,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