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設計】「到家了說個」互動式網頁情境故事,破萬泰國社群轉傳共感夜歸女子面臨風險

對於女性來說,不論在泰國或是台灣,即便沒有到深夜的晚歸,都是令人膽戰心驚。

泰國藝術大學傳達設計大四 Pimpisa Kuebrum 也發現,當女性在回家路途中,不論是遇到跟蹤、計程車司機或醉漢騷擾,社會普遍的態度也會以責怪受害者為優先,成為她以此為畢業製作命題的起源。「到家了說個 (ถึงบ้านแล้วบอกด้วยนะ)」互動式網頁,也成功在各大藝文設計媒體有超過 10,000 次的轉載分享,除了讓女性透過社群分享自己晚歸所遭遇的處境、應對方式,也開始出現了對於泰國跟騷、性侵等犯罪刑度的討論。

遊戲開始 ⇉ https://gethomesafe.newfile.studio/

可以開 Google 右鍵翻譯成英文或是中文來體驗,但是如果遇到選項的話,記得調回原本的泰文設定,不然網站會掛掉。
⚠️ 特別提醒,遊戲情節過於寫實,如果情節有觸發到你過往經歷,或是體驗的過程中感到不適,請立刻 #關閉網頁,並且尋求專業的協助,或是撥打 113 求助諮詢
(目前也正在跟設計團隊主動爭取當中文翻譯志工的機會)(發揮我曼谷閒人的價值)

故事場景設定在聚會晚後 23:30,以第二人稱視角,跟著主角一起歷經女性晚歸所會遇到的風險和處境,並且透過不同行動的選擇,將會決定主角是否能夠順利返家,還是會遭逢不幸。

設計過程與洞察

透過新聞、論壇以及發放 Google 網路問卷,搜集女性(為主)的資料。在過程中,其實也讓 Pimpisa Kuebrum 感到壓力與不適,因為女性回家遇到的風險千奇百怪,也讓她去思考,萬一自己有一天面臨到類似的處境該如何處置。

在調查女性回家歷程的資料中,「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我就開始跳舞,原本後面跟蹤的人反而就被我嚇跑了」,取自於真實經驗的回饋,看似荒謬,也成為了互動式體驗的選項之一。

我非常喜歡 Pimpisa Kuebrum 在媒體採訪中提到:

「雖然這是一個有不同行為選項的互動式故事與遊戲,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要去尊重每個受害者當下做的選擇,因為那是她們在那個當下,唯一能夠做的決定。當面對危險時,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什麼才是最佳的方法。」

「到家了說個」設計師——Pimpisa Kuebrum

寫在撰稿之後

其實上週看到很多 metoo 的報導與爆料後,心理超級沈重。一方面有認識的教授因此而被踢爆,讓我也不斷去思考,那我的同學或是學姊,在過去和教授接觸的過程中,是不是也有可能成為故事中被壓迫的主角之一。

同時,也有讀者也來私訊我,希望可以分享泰國討論性騷擾、權力不對等的性別迫害的設計案例,我和泰國設計師社群們,找了又找,真的是找不到,大多數關於女性論述的作品,都是在講認識自己的性器官、正視自己的性慾,或是月經不骯髒這種命題。我就在想,是不是因為生活中對於女性的風險,太細微、太容易接觸到,所以好像是成為女性要自己想辦法去避免的方式,而無法成為一種設計上的命題。所以在想了很久之後,我才決定要分享這個畢業製作的案例,雖然絕不可能去回應 metoo,但是從共感女性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危險開始(可以去聽台通的「接下來」那一集,倫倫有分享從異男視角,突然驚呼原來異男覺得「怎麼可能可以」的男女互動,對於女生來說,都已經是稀鬆平常,我們要想辦法去面對與處理的性騷擾)

最後,我想要分享一下畢製作者分享的其他洞察。

第一是,當她做完這個作品時,她有分別去找男教授、女教授徵求回饋建議。有趣的是,男教授建議 Pimpisa Kuebrum 可以增加帥氣男性的危險角色,去呈現出,即便有長得好看的男性,也不可以輕易相信。乍聽之下,超級合理,但是 Pimpisa Kuebrum 説「我當下聽了,就覺得怪怪的,憑什麼把女性遇到的風險怪罪在她們的選擇上」(但她知道教授沒有惡意啦)

第二個也非常具有泰國特色,在 Pimpisa Kuebrum 搜資料的時候,有 LGBTQ+ 族群分享,平常自己男裝走在路上都不會有什麼大事,直到有一天他(生理男)戴上長髮假髮,並且穿著女性化,便受到威脅,「我的聲音還是男生,我還是我啊,這個經驗讓我覺得女生真的面對到很多不安全的處境耶」。

更多泰國好設計
・【社會設計】Mood hopping:當情緒自覺與咖啡廳串連交織在一起 https://itissaidtobedanger.com/bkkdw_moodhopping/
・【社會設計】Elect:當媒體、設計、開源社群遇上了政治資訊 https://itissaidtobedanger.com/e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