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設計】來一場台灣的旅行吧!—— 不只好山好水,還有舒服客運旅程體驗

在家裡悶壞了,想念可以出國玩的日子嗎?列出疫情解封後的旅遊清單來望梅止渴,但其中絕不能錯過便宜又好玩的台灣!

三個半小時航程距離的台灣,常常是泰國人短期出國旅遊的首選。台北一〇一、阿里山、日月潭這些耳熟能詳的景點外,還有花蓮的太魯閣、七星潭、慕谷慕魚,好山好水正等著你。不僅外國遊客愛去,也是台灣人的國內旅遊清單前幾名。但除了抵達地圖的景點之外,前往目的地、搭乘客運的過程,也是旅行中重要的一環。

客運作為旅行的開端,那你期待旅行可以怎麼展開?

遊覽車不只能是五彩繽紛的單一樣貌,還更應該帶給乘客長途旅行中,乘坐與視覺上的舒適感受。

北花線主視覺(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北花線,是台灣第一個具有美學設計的公運路線。由交通部公路總局和台灣設計研究院主導,串連日目視覺藝術、U.10 大衍國際設計師、客運業者、車輛產業等相關單位的跨領域合作,重新設計台北到花蓮三個半小時的乘車體驗。

北花線回游號,結合「遊玩」和「回家」的概念,一方面讓遊客前往東台灣旅行,有不同於以往火車的公路客運體驗,另一方面也提供東部居民安全回家的路線。

遊覽車車體內外的主視覺設計概念,源自有山、有海的花蓮意象。以花蓮的山綠、海藍、七星潭鵝卵石為發想,8 顆鵝卵石也代表著遊覽車在路程中行經的 8 個隧道,也成為台灣第一個具有美學設計的公路品牌。

改變台灣的移動美學,從巴士開始。

坐在遊覽車上準備前往景點,理應是個愉快的體驗,但是往往因為車體內部的五顏六色、行經道路的搖晃,造成視覺上的不舒適。因此,北花線一改台灣過往遊覽車內外的色彩、字體、標示繁複的配置,而採用「減法設計」,讓讓搭乘遊覽車的乘客,能夠視覺減壓、在車上真正休息,準備下車後蓄勢待發的花蓮旅行!

「透過減法設計,讓重要的事情被看得更清楚」,台灣過去的遊覽車設計傾向於使用花俏、花紋繁複的座椅與窗簾,來打造尊榮感,然而身處在晃動車體內,並不一定舒適的視覺體驗。因此,北花線在車體內部,大膽使用淺色布料包覆座椅、扶手;也透過材質與用色,整合車內顏色過多、造成視覺混亂的音響、冷氣、燈光案件、座位位置標誌、電視螢幕。同時,適度留白展現空間的延伸性,甚至堪比機艙內的環境氛圍。

北花線車體設計(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北花線車體設計(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所有事情,最困難的永遠是溝通,不是設計。

北花線表面上看來是個成功的美學設計公路運輸品牌,然而背後代表著不同政府部門和傳統客運業者、設計師,相互溝通、說服、妥協,以及既有美學思維不斷突破創新的漫長過程。

首先,在北花線的設計過程中,導入公部門與客運業者設計思維,挑戰各自既有熟悉的做事模式,包含更換不同樣貌的螺絲釘,都需要經過多次的協調溝通。此外,由於公路運輸涉及大眾安全,有許多既定的道路安全、公共運輸法規需要遵循,甚至包含字體大小、車體可用材質等細節都有詳盡的規定。

北花線車內資訊設計(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北花線資訊設計前後對比(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北花線資訊設計前後對比(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舉例而言,根據法規遊覽車內需要張貼各式必要資訊,例如緊急出口、安全門、無障礙空間等標誌,過去多以綠色、紅色、黃色、藍色等不同搶眼的用色作為警示訊息顏色,字體上也沒有統一規範。在高速移動的客運途中,容易讓乘客頭暈目眩。因此,設計團隊在法規規範下,整合車內的資訊設計,包含不同標誌、字體、顏色,再以用色標示資訊的重要性。光是這些細節,設計需要限縮在法律規範內,並且不同於行業慣習,需要大膽和政府部門、客運業者來回溝通。

設計不只是美學,更是生活態度。

北花線主視覺(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北花線,是一個客運路線的代稱,也是東台灣青年安全回家的品牌保證,又或是政府部門導入設計,顛覆以往既定的思維美學後,帶給台灣人新的自我認同,「(透過北花線的設計),讓大家對於美的事物及設計傳達的意念感到認同,進而產生(對於台灣的)歸屬感」,日目視覺藝術的設計師 黃顯勛說,也為北花線公共設計的意義產生註解。